教授口述:高校做科技成果转化,到底难在哪儿?
浏览量:1490 发布时间:2023-06-25 03:24:28

2023年5月,《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2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里提到,2021年在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方面的各项数据上均有所增长。截止报告填报时间截止之日,共有3649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方式转化的合同总金额为1581.8亿元,总合同项数为564616项,合同当年到账金额(不含作价投资)为1016.9亿元。2021年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超过1亿元的高校院所数量为314家。


报告提到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同时也总结了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2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

来源: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借此契机,迈科技在6月5日主办的《第三届长三角高校院所环境技术交流峰会》上采访了4位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就自身成果转化经历和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活动回顾

迈科技,公众号:迈科技技术创新服务2023第三届高校科研院所环境技术交流峰会顺利举办


以下是实录内容(有删减):


01

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转化难,

究竟难在哪儿?



讲述人: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张乐华


丨“理想化模型与解决实际问题是有区别的,高校和企业在知识面上也有差异


我们团队最早要追溯到1973年,当时华东理工大学成立了三废治理研究室,主要做循环冷却水,同时创建了多家公司。发展到现在已经有55位老师,三位教授、一位副教授,一个实验室。目前我们有国家项目三四十项、论文数量超过三百篇。培养的学生也超过了一百名以上,主要是围绕电化学方向做研发。

我们的课题组名称是给水用水技术研究室,我是做氨氮硝的电化学转化。我们有四五十台电化学反应器已经应用于三十多个项目,我国“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淡水仓净化保鲜系统就用到了全封闭式的电化学反应器,这也是一个装备化的案子,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案例。另外还有两个大的领域,一个是化工回收,特别是精细化工废水,这类废水虽然只有二三百吨左右,水量不大但非常难处理;另一类是垃圾渗滤液,因为垃圾山也有很多种,有些垃圾填埋场已经封场了,有些还在工作,还有一些是垃圾中转站,我们都有对应的案例。


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确实存在一些障碍。从我个人来讲,技术的转化要看这项技术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科学往往是理论上的,这种理想化模型的规律跟真正解决企业的某个实际问题,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此外,高校和企业在知识面上也有差异。高校教师以培养、指导人才为主要目标,所产生的技术成果某种程度上只是一个副产品。既然主要工作是培养人,那么从时间、精力和认知等方面就会与产业化脱节,有些事情跟不上。国家现在提出“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我觉得这是对的。好比“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身处市场环境中,能根据需求有计划地生产产品。而高校更多地是输出思想和由此思想所形成的技术,而不是直接去做某个产品非常细致的研发。


我自己手上就有没有成功转化出去的技术,包括电化学反应器。那真是血的教训。为什么会失败呢?主要还是存在交流沟通的问题。高校里面的老师相对来说比较“清高”,往往交流不彻底,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另外还有技术本身的问题,比如“雪龙号”我们第一台设备过去的时候写的不锈钢,但是当时不锈钢螺丝还没有到我们直接拿了碳钢螺丝去设备上运行。因为碳钢与不锈钢本身会产生电化学反应,影响了后面的测试数据。


成果转化还需要有很多合作伙伴,就现有途径来讲有迈科技、还有一些校友会,市场化途径很重要,所以这次迈科技邀请我我立马就来了,说实话我也确确实实想把一些好的理念传递出来,因为好的理念,特别是环境工程装备话对整个国家和产业都是有支撑的。



讲述人: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同济大学兼职研究员刘洪波


丨“有些企业急于求成、只想收果子


我在上海理工大学有一个团队——环境微生态治理与碳中和研究团队。团队主要研究领域是污水处理、固体废物资源化,还有一个研究方向是通过微生物电化学方法从污水、污泥和餐厨垃圾等废弃物回收资源和能源等。


过去我们也试过直接找企业去做技术转化,但最后总碰到各种问题。企业认为学校的研究成果直接拿去就能用,但事实不是这样,学校实验室做出来的东西和现场千差万别,一项技术总会有很多坑坑洼洼的东西,所以要去“填坑”,要拿去实地试错、调试和迭代。但很多企业的观念是,我既然出了钱,你就应该直接给我一个产品,而不是还有一堆坑要填。


所以现在我跟企业签的合同更多倾向于战略合作型,与那些有意愿在技术储备和科研创新方面进行长期投入的企业合作,合作双方利用各自优势,在已有的实验室、中试场和生产基地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而有些企业急于求成、只想收果子,过于计较一两个项目的成败,这样的合作就很难持续推进下去。





讲述人:某高校讲师


丨“与企业交流受困于如何表达,有时候老师还要反过来向他们学习


我们课题组所在的行业对价格比较敏感,对我们最大的考验就是如何降本增效,这实际上对我们技术的要求更高,很多时候受成本控制影响有些技术不能使用。


对于高校科研成果的困难,我感触很深,我个人觉得首先是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的影响现在我们知识产权保护的氛围比前些年有了比较大的提升,但被仿制的情况依然很常见。如果一项专利产品两三年之后就被仿制了,导致前期投入的成本不能收回,就打击了很多高校和企业在原创性研发上的投入


我曾经做过一种试剂盒,技术转让给一家企业一两年后就被别的企业仿制了,虽然我之前申请过专利,但这种仿制很难认定。另外我们做项目设计时用到一些专利技术,项目施工单位也没有付专利使用费,就把技术自己依葫芦画瓢拿去用了,这种情况也很常见。


其次,高校老师还有教学、科研上的各种任务要完成,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时间和精力会受到不少影响。比如一年三百天中,有二百五十天我都在学校里,只有五十天能够出去;但如果我只有一百五十天在学校,剩余的一百五十天能够出去做这个事情,情况就会不一样了。


最后,高校教师在与企业交流时,往往受困于不知道怎样去表述,中间仿佛缺少一环。举例来讲,当高校老师把思路或者技术放到企业里来做中试,可能只有企业的老板懂一点这方面的知识,缺乏其他的技术人员去负责落地。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能难真正去快速落地或转化成产品。此外,企业方长期扎根一线,常常能更敏锐地发现市场和机会,作为高校老师,有时我们还要反过来像他们学习。



02

创新研究院: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另一种路径



讲述人: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  科创转化部副主任  熊天煜



丨“最缺懂企业经营的创业者


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是隶属于清华大学的二级事业单位,也是清华大学唯一一个环境学科的派出院。相比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我们更加关注技术应用研发到技术形成产品装备后的成果转化以及市场推广的环节。研究院其实集成了各类资源,比如针对应用型研发型的团队,我们配备有实验室、中试场地,以及实景验证场地等环境科技研发与转化全流程的支撑载体。甚至对于在研究院孵化的创业公司,我们除了场地、技术的支持外,还会通过研究院的平台帮企业招募员工、申请经费、牵线投资等。最重要的是研究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产业推广机制,可以通过环境的实际应用场景进行技术集成的推广,支持创业公司的技术推向市场。


国溯科技的技术是吴静老师在清华大学里研发了十几年的成果,做了很多前期的工作,但他没有做技术转化,而是一直用和企业合作的模式。我们研究院成立后,帮助这位老师走完了最后一公里。首先是提供了研发经费,支持项目改进装备;也帮助项目争取到了地方的政策补贴;此外,通过研究院平台吸引了多个清华校友加入公司发展。其实如果直接让老师去找校友合作,如果没有一个平台作为依托,更多的是在单打独斗,但我们通过研究院平台整体去帮他做推广,对接业务等,这其实给老师一种创业的信心。公司从成立至今,累计销售额已过亿,研究院不论是在公司日常经营还是在市场推广等方面都在持续推进工作。


创新的最终导向是创业,大部分高校技术转化不出去的原因,是少了一位类似于职业经理人的创业者,或者说是能够帮老师全职运营公司的这么一个人。如果我们能够形成这样一个生态或体系,能让更多懂经营的人和技术做对接的话,就能够支持更多老师的技术去实现转化。


高校老师有教学和科研的工作,全都离职了出来创业不现实,他们更适合做的是技术支撑,这就需要一个全职的经理人来运营公司。通过研究院多年经验总结,老师和校友伙伴或其学生共同去做一个公司,或者老师找他之前长期合作的一家公司一起去成立一个新公司,都是比较好的模式。公司运营是一个很繁琐的事情,而老师的思维更多是做科研做技术的,通过这样的模式老师可以维持他原来的科研工作,创业者能专心地把这个公司做好,相当于两边结合了自己的长处,同时两边共享了利益。


我们平台也会不断帮助老师找合作伙伴,希望通过研究院的体系为更多创业者和老师提供合作共赢的机会。







迈科技目前已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等200+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展开合作,共同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作为高校科研院所的市场伙伴,迈科技协助高校科研院所优化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搭建技术转移数字化管理系统,扩充、培育技术经纪人队伍,通过市场化手段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孵化落地,共同建设运营院校技术转移分中心、成果转化平台,希望携手高校科研院所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若您有相关合作意向,请联系小迈:15821566126(微信同)




 关于迈科技  

迈科技MetaLab,于201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建,是国内专业的科创数智化服务平台。迈科技以让技术发挥价值为己任,致力于成为企业科创的伙伴、城市科创的助推器、国家科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年发展,迈科技服务范围已覆盖全国30余个地区,在北京、上海、杭州、苏州、天津、长沙、宁波、合肥、温州、包头、常州、湖州等城市设有常态化运营团队,累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过2000个,管理技术交易合同金额超过200亿。迈科技以数智化科创服务体系为核心,协力合作伙伴一起建科创生态网络、打破信息壁垒、促进要素融合,助推行业发展。让创新更好的发生,让技术发挥价值!




100座城市、1000家院所、100万企业

分享技术价值

微信号|Maikeji-MetaLab

官网|www.maikeji.cn


微信客服
迈科技微信号

打开微信
“扫一扫”